May 31, 2010
---------------------
Monday
>>>Welcome visitor, you're not logged in.
Login   Subscribe Now!
Home User Management About Us Chinese
  Bookmark   Download   Print
Search:  serch "Fabao" Window Font Size: Home PageHome PageHome Page
 
Shijiazhuang Shuanghuan Motors Co., Ltd. v. Honda Motor Co., Ltd. (case regarding dispute over the confirmation of non-infringement of patent and claims for damages)
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确认不侵害专利权、损害赔偿纠纷案
【法宝引证码】
*尊敬的用户,您好!本篇仅为该案例的英文摘要。北大法宝提供单独的翻译服务,如需整篇翻译,请发邮件至database@chinalawinfo.com,或致电86 (10) 8268-9699进行咨询。
*Dear user, this document contains only a summary of the respective judicial case. To request a full-text translation as an additional service, please contact us at:  + 86 (10) 8268-9699 database@chinalawinfo.com
 
 
   Shijiazhuang Shuanghuan Motors Co., Ltd. v. Honda Motor Co., Ltd. (case regarding dispute over the confirmation of non-infringement of patent and claims for damages)
(case regarding dispute over the confirmation of non-infringement of patent and claims for damages)
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确认不侵害专利权、损害赔偿纠纷案

[Key Terms] infringement warning ; duty of care ; infringement object
[核心术语] 侵权警告;审慎注意义务;侵权对象

[Disputed Issues] Any infringement warning made by a patentee without fulfilling the duty of care is in breach of the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争议焦点] 专利权人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其作出的侵权警告行为违反反不竞争法规定

[Case Summary] The legitimacy of an infringement warning made by a patentee shall be judg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infringement warning and the priority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atentee has fulfilled his duty of care and whether infringement facts exist upon giving of the infringement warning. Whereas infringement objects including dealers have weaker cognition to their infringement behaviors but remain highly alert in risk prevention...
[案例要旨] 判断专利权人的侵权警告是否属于正当维权行为应根据侵权警告的具体情况认定并重点确定专利权人实施侵权警告行为时是否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和有具体侵权事实。销售商等侵权对象对其是否侵权的认知能力较弱避险意识较强...

Full-text omitted.

 

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确认不侵害专利权、损害赔偿纠纷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2016)最高法民申361号
 再审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刘林瑞,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诉讼代理人:刘英昆,河北和融兴律师事务所律师。
 再审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法定代表人:岩村哲夫,该公司代表取缔役。
 委托诉讼代理人:王昭林,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李勇,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环股份公司)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本田株式会社)确认不侵害专利权、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本院于2015年12月8日作出(2014)民三终字第7号民事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均不服该判决,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终结。
 双环股份公司申请再审称:(一)原判决酌定本田株式会社赔偿双环股份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1600万元(本案所涉币种均为人民币),缺乏证据证明。原判决认定本田株式会社发送警告信等行为存在不当和过错,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致使双环股份公司利益遭受损失,其行为和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是本田株式会社承担赔偿责任的事实依据,决定了本田株式会社应就其行为给双环股份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但关于损失赔偿数额,原判决仅自行酌定为1600万元,明显与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不符,缺乏证据证明。(二)原判决存在法律适用错误。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违法者承担的赔偿责任应是被侵害者的全部损失;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在本案中,本田株式会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双环股份公司产品推迟上市的损失达1949万元;导致双环股份公司产品销量减少的最低损失达36574万元;导致双环股份公司支出诉讼费、评估费、律师费、维权费达630万元;此外,导致涉案汽车较同期同类汽车产销生命周期缩短五分之二,其巨额损失尚未计算在内。原判决确定的1600万元赔偿额,远低于双环股份公司的损失额,相对于本田株式会社侵权获利来说更是差额巨大。2、原判决仅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二十条的规定,但本田株式会社的行为还违反了该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亦同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等规定。本案还应适用《TRIPS协议》第50条第7项、第48条和第45条的规定。(三)原判决未就因本田株式会社恶意侵权行为导致双环股份公司涉案产品推迟上市的损失作出认定,亦未就双环股份公司合理维权费用作出认定,有违案件事实和双环股份公司的诉讼请求。
 针对双环股份公司的再审申请,本田株式会社提交书面答辩意见认为:(一)本田株式会社于2004年1月9日向涉案汽车经销商发送警告信的行为没有给双环股份公司造成任何经济损失,原判决认为该行为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规定,酌定本田株式会社赔偿经济损失1600万元,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二)原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但双环股份公司申请再审所称的法律适用错误不成立。双环股份公司申请再审主张本案应同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TRIPS协议》的有关规定,属于法律适用常识性错误。
 本田株式会社申请再审称:(一)双环股份公司指控本田株式会社于2004年1月9日向涉案汽车经销商发送警告信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之债已过诉讼时效。1、从双环股份公司两次请求损害赔偿的实体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看,第二次请求赔偿经济损失36574万元中属于侵害名誉权的损害赔偿之债已过诉讼时效,包含在侵害名誉权之债中的“2004年1月9日向经销商发送警告信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之债也已过诉讼时效。2、从原判决支持的损害赔偿请求的实体法律关系性质来看,2004年1月9日向涉案汽车经销商发送警告信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所造成的损害赔偿之债已过诉讼时效。3、原判决对2004年1月9日向经销商发送警告信的行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不当,即使认为本田株式会社与双环股份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也应适用该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即使适用该法第十四条的规定,2004年1月9日向经销商发送警告信的行为所产生的商业诋毁损害赔偿之债同样已过诉讼时效。(二)原审对本田株式会社2004年1月9日向涉案汽车经销商发送警告信的行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进行审理,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无论适用该法第二条,还是适用该法第十四条进行审理,均超出双环股份公司一审诉讼请求的范围。(三)本田株式会社发送侵权警告信具有事实依据和权利基础。本田株式会社2003年9月至10月发送的警告信,与2004年1月发送的警告信内容一致,目的均为正当维权,而非竞争。原判决将本田株式会社发送警告信的行为割裂为两个阶段,认定前者属于合理维权,后者存在不当,此认定前后自相矛盾,违背基本事实。我国法律没有规定侵权警告的陈述和披露规则,没有规定权利人应当对生产者及销售者履行不同的注意义务。本田株式会社的侵权警告信已经尽了审慎的告知义务,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原判决对于警告信应记载内容的认定没有法律依据。本田株式会社发送警告信不是出于竞争目的,不存在争取双环股份公司经销商的主观意愿,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具体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原判决直接适用该法第二条违背基本的法律适用规则,没有事实根据。即使认为本田株式会社与双环股份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本田株式会社向涉案汽车经销商发送警告信也是正常的维权行为,不应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原判决认定本田株式会社第二阶段发送警告信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理由不能成立。(四)双环股份公司没有证据证明本田株式会社2004年1月发送警告信的行为导致涉案汽车销量减少、经销商取消订购或给其带来任何实际的损害后果,没有证据证明其确实“提前”停产,更没有证据证明2004年1月的警告信与双环股份公司所谓提前停产存在因果关系。原判决酌定双环股份公司的经济损失1600万元缺乏证据,且远超专利侵权纠纷的法定赔偿额,没有事实与法律依据。即使认为损害赔偿数额需要酌情确定,也应按照商标法的规定在不超过50万元的限度内酌情确定。(五)双环股份公司除侵害本田株式会社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外,在国外也存在侵害他人外观设计专利权的行为。双环CE0车型的德国经销商在2008年6月26日和2009年5月14日分别被德国慕尼黑法院一审、二审判决侵犯宝马汽车的外观设计,因此禁止其销售双环CE0侵权产品。另外,2016年2月29日,国家工信部在其官网发布公告,对包括双环股份公司在内的13家车企直接取消了其乘用车生产资质。
 ......



Dear visitor,you are attempting to view a subscription-based section of lawinfochina.com. If you are already a subscriber, please login to enjoy access to our databases . If you are not a subscriber, please subscribe . Should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us at:
+86 (10) 8268-9699 or +86 (10) 8266-8266 (ext. 153)
Mobile: +86 133-1157-0713
Fax: +86 (10) 8266-8268
database@chinalawinfo.com


 


您好:您现在要进入的是北大法律英文网会员专区,如您是我们英文用户可直接 登录,进入会员专区查询您所需要的信息;如您还不是我们 的英文用户,请注册并交纳相应费用成为我们的英文会员 。如有问题请来电咨询;
Tel: +86 (10) 82689699, +86 (10) 82668266 ext. 153
Mobile: +86 13311570713
Fax: +86 (10) 82668268
E-mail: database@chinalawinfo.com


     
     
【法宝引证码】        北大法宝www.lawinfochina.com
Message: Please kindly comment on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Confirmation Code:
Click image to reset code!
 
  Translations are by lawinfochina.com, and we retain exclusive copyright over content found on our website except for content we publish as authorized by respective copyright owners or content that is publicly available from government sourc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gal systems, and cultur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aw are for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Please use the official Chinese-language versions as the final authority. lawinfochina.com and its staff will not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iable for use of materials found on this website.

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hich assist us in continu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materials.
 
Home | Products and Services | FAQ | Disclaimer | Chinese | Site Map
©2012 Chinalawinfo Co., Ltd.    database@chinalawinfo.com  Tel: +86 (10) 8268-9699  京ICP证010230-8